|
文丨师天浩
( L3 b$ x- k- _: @9 J# W# [$ \出品丨师天浩观察(shitianhao01)
" ?9 e6 ?: h8 `按照老礼,过完正月十五元宵节,传统的春节才算过完。$ s& K3 W$ J8 }/ t$ G/ S
眼见着年就要过完了,节前最吸引眼球的“送礼”电商却没有什么亮眼“战报”。和我们感知到的一样,这个曾被看做“红包”之后微信推出的又一重磅产品,没能复制前者的成功。0 y' J+ ~5 m* S# N1 o; M) _
存量竞争的大环境下,2024年12月18日微信上线的“送礼物”功能开启了新想象。这种结合了送礼+购物两种形态的“送礼物”,和当年结合了红包+转账的微信红包功能非常相似,自诞生就吸引了全社会的关注。
8 B* x* n7 ^% L: F此后,抖音、淘宝、京东、快手等巨头也相继上线类似功能,有了2014年微信红包“偷袭珍珠港”的前车之鉴,外界都抱着乐观的心态看待这种全新的“送礼”电商形态。从节后各电商冷淡处理送礼功能表现来看,这种期待中的爆火并未到来。) M7 _2 w. j. t8 c3 j
未重现“红包效应”?
( T; x9 U" P7 h0 g. i$ Z1 @) g) G/ r) q5 A! _- x; s
有一种说法叫战报会撒谎,但战线不会。
+ S1 d0 v! U- V/ E" y社交媒体时代企业一改过去“低调”习惯,经常性会对外公开企业整体或某个具体业务、某个活动的数字成绩,用真金白银的业绩增长来展示“肌肉”。不过,企业也经常碰到业绩不达标或活动举办不理想的情况,这个时候就会挑选一些真实的、漂亮的次要数据“充数”。, k1 i. I$ R4 N) R
2月5日,微信发布了《2025春节数据报告》,其中就有涉及到“送礼物”的相关数据。该报告透露,(平台)收到礼物数目最多的省份前三甲是广东省、山东省、浙江省,而较远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、西藏自治区等,也都有人收到“蓝包”祝福。. S1 P# _4 s5 q1 O9 E7 b
另外,具备送礼属性的品类优势较为显著。从跟踪数据看,小家电、潮玩、文玩珠宝、图书、化妆品环比增长较为明显,其他品类表现偏弱。而书籍成为许多人的送礼首选,包含经典著作、育儿百科在内的多个书籍品类送礼订单量环比增长10000%+。
8 U) {9 A% y, {' L有多少人“送礼物”?产生了多少GMV?这两个数据才是外界关心所在,也是证明微信送礼这个功能成功与否的关键。答案显而易见,只因为表现不理想,才不对外公开参与人数和GMV。
. g; p- J5 l+ M2 c+ I& Q- o对比蛇年红包的表现,就更凸显“送礼物”功能的落寞。该报告同时透露,春节期间,微信里共诞生了1亿+款用户自己创作的红包封面,约有 3.9 亿人收到含有这些红包封面的红包。
2 e+ F- Z/ i+ A) I8 I; H作为“追风者”的抖音、淘宝等巨头们,也有公开相关送礼的数据,不过和微信一样也都是次要数据,足见各家平台在送礼电商方面表现都很一般。正如小马哥所说“希望外界不要对这个功能过度吹捧,微信要用5年时间甚至更长时间去做一个电商生态连接器,发挥社交的力量,讲究慢工出细活,要做成精品。”' v' Z; V8 h* l" |6 `4 q
也许我们真要用5年的时间尺度来看送礼电商,作为地球上最讲究人情往来的国家,微信“送礼物”一上线就引来众巨头“跟风”,自然是看重其中的商业潜力。不过,传统送礼更多聚焦线下,线上购物模式如何挖掘送礼经济,真需要一定时间缓慢摸索。# g: m7 F8 E. |, B
抖音春节期间也大力推广送礼功能,2月4日抖音生活服务发布的《2025春节消费数据报告》显示,抖音生活服务在节日期间持续升级团购券“送礼”功能,“赛博送礼”成为“新年俗”。1月24日至2月1日,平台新春团购送礼用户数同比提升125%,商家团购送礼销售额同比提升196%。不少连锁品牌重点参与“召唤守护神”新春特色活动,为用户在送礼页呈现个性化“守护神”送礼封面,定制专属新春卡面。/ b4 }, E5 m% w4 W* \( j
活动期间,蜜雪冰城送礼订单量位列TOP1,茉莉奶绿等口味受欢迎。醉得意、锅圈食汇、七欣天等品牌送礼转赠GMV环比增幅超60%。1 U$ W9 L7 I x+ K
同时,淘宝接受上观记者采访时透露,银发族成为“收礼大户”,体检套餐、助听器、染发膏成为“银发礼物”三件套。淘宝送礼上线后,助听器类产品成交额环比增长50%以上,染发膏销量同样环比增长近50%,施华蔻、欧莱雅等品牌大受欢迎,成为送礼热门。
& c/ b: o( G0 C$ X9 O受寒假影响,各类中小学教材、教辅在淘宝送礼的销售额环比增长超175%,两周时间卖出超过2000万册。每天在淘宝搜索“送礼物”相关词条的消费者接近140万。
- i4 t0 s5 E( A0 `) x% q/ B3 p/ |也就说,各家送礼功能都有一定成绩,可相比红包当年带来的商业影响,数据层面还是比较一般。从目前微信、淘宝、抖音公开的数据垂类构成来看,各家送礼电商方面也各有所长。3 }: s: C% m3 I; T) Y
总结一下,微信送礼物中的热销产品,小家电、图书等品类社交色彩更浓,符合微信社交优势这一特点。抖音作为正在扩张本地生活版图的玩家,礼物功能和本地生活捆绑更深,作为一种营销手段为线下门店服务。淘宝上更贴近送礼的初衷,比如银发族的助听器、面向女性的大牌化妆品。
3 r3 o3 G t0 H4 E; d: [4 y, s' t低频本质决定了“上限”
0 ~1 H3 T9 l3 I. i& k( U% w7 r2 ~3 }% o+ i& o6 Y9 ^) @
送礼物功能一上线,面对外界乐观的解读,小马哥的“5年论”显得非常理智。
- m' m ~# u* h: L5 |! `那送礼物这种结合了人情、社交和传统习惯的新功能,为啥没能和送红包一样一夜之间火爆?主编认为这和送礼本就是低频行为有关,相比人与人间转账的高频,送礼天花板更为明显,蛇年春节表现不温不火才属正常。
1 Q- X8 k+ x8 ]/ a4 D6 o1、低频“天花板”;4 O- G% L" q1 c3 T, O
据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,2018-2020年中国礼物经济产业市场规模从8000亿元增至10913亿元,呈逐年递增趋势。2021年市场规模预计11568亿元,预计2022全年市场规模达12262亿元。相比国内每年40~50万亿的社零消费,礼物经济总体占到50/1。/ S9 J+ z/ @ V& ^
且相比购物的高频,人均送礼消费频次就更低了。艾媒咨询数据显示,中国礼物经济用户过去一年送礼频率集中在2-6次(63.7%)。
/ D# g2 g% \" t* T/ M而红包建立在移动支付之上的,无论移动支付覆盖的人数,还是人均移动支付频次,都为红包的火爆奠定基础。相比之下,相对低频的送礼行为,就很难将“送礼物”推上现象级行为的宝座。
# j6 c' a% [% b/ G2、形式感的“双刃剑”;
; ^! i+ `0 ~6 l2 } ~就送礼组成来说,粗略划分为两大类:熟人送礼、特殊关系送礼。简单来说,比如父子之间、兄弟姐妹之间、同事好友之间等,都是熟人送礼。这类送礼往往不注重形式感,送礼行为隐藏在日常消费之中。
# z8 G- y3 h) L+ c" P: A5 o, q比如说,买给妻子的礼物、孩子的礼物,或老人的礼物,因为知道对方地址,会直接在电商平台下单商品。若使用各平台送礼功能,反而让这些关系显得生硬。3 \+ J6 C3 o. S0 I" |
微信推出的送礼物功能,及后来的抖音、淘宝、京东、快手等送礼功能,最大的特点就是形式感。
7 }/ A3 S0 \0 f1 w. C! q2 b9 I微信用户只需要打开微信聊天框,点击右下角的“+”号,就可以看到新增的“礼物”选项。在淘宝、京东等电商APP上,支持送礼的商品在下单或购买页面也会有相似入口。区别正常购物行为的是,用户无需提前知道收礼人的地址,只需把链接或口令发给对方,对方可以直接填写收货地址,并能够随时查询礼品物流信息等服务。2 Z5 e& o9 }) q1 x
这种适合特殊关系的送礼行为,比如说送给热恋中的情侣、送给孩子的老师、送给领导家人礼物等,就比较适合用各平台送礼功能,这些关系需要这些形式感作为情感润滑剂。6 u. O/ P+ w. G
作为本就低频的一种消费方式,送礼也只适合后几种半熟悉关系的送礼行为中,因此也决定送礼物功能很难突然爆发。
) p$ m: d$ ]% P. r) P- w从目前观察来说,送礼这种功能,和即时零售的融合发展将更具潜能。相比之下,微信送礼物类似电商购物的方式,将只会是一种小众的存在。因为,送礼行为中即时性非常重要,按照传统电商一到三天的到货时间,非常破坏送礼行为中的情感色彩。如果是即时零售的当天到货,这种送礼的情感体验就获得了极高的提升。
' s, J M4 R# H从春节各家公开和送礼有关的数据来看,蛇年春节是送礼电商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,却并未能像红包那样展现爆炸性的发展潜力。作为一种早就融入到日常生活的行为,送礼有着旺盛的生命力,未来5年会不会产生巨大变化?一切皆待观察。% a* {% \* f- |- O) g5 H1 f' ]
引用文章:1 C4 U# @! o2 y* d6 e! F
微信《2025春节数据报告》* L" g3 P) M2 N* \
抖音生活服务《2025春节消费数据报告》) i" J& w) P" W/ ~. ^& }
上观《新年订单量快速增长,淘宝、微信、美团、抖音入局,抢占万亿元市场》
4 T" k5 I# s3 k/ D2 W. B艾媒网《中国礼物经济产业趋势分析:预计2024全年市场规模突破1.3万亿》 |
|